中国
中国失去南海战略海域
从2012年到2021年,北京通过胁迫和武力威胁,稳步推进其对南海大部分水域、海底和空域的“历史性权利”主张。 但自 2022 年以来,势头发生了转变。 东南亚声索国已经停止让步。
2023 年报道最多的南海故事是仁爱礁周围持续存在的危机,马尼拉决心修复 BRP 塞拉 马德雷。 每个月菲律宾海岸警卫队(PCG)已护送民用船只,为搁浅船上的马尼拉部队提供补给。 每个月,中国海警和民兵都会采用危险但非动能的战术来拦截它们,但迄今为止没有成功。 尽管中国采取了类似的灰色地带策略,但菲律宾自 2012 年以来首次在黄岩岛周围重新建立了常规存在。
CCG 被指控使用 军用级激光 2023 年 2 月,一名菲律宾船员暂时失明,随后中国船只试图阻挡菲律宾船只的航道,导致一系列险些相撞。 CCG也转了 水炮 在第二托马斯和周围的菲律宾政府和民用船只上 黄岩岛。
2023年10月,中国船舶 两次相撞 与第二托马斯周围的菲律宾同行一起。 两个月后又发生了一次碰撞, 这次 涉及一艘载有菲律宾武装部队参谋长罗密欧·布劳纳的菲律宾船只。 2024 年 3 月发生了第三次碰撞,CCG 水炮击碎了另一艘菲律宾船只的挡风玻璃。 那次事件受伤 四名水手 其中包括指挥菲律宾海军西部司令部的海军上将。
在每一起案件中,菲律宾都确保政府和民用摄像机能够捕捉到侵略行为,而美国 巡逻机 经常在头顶盘旋。 菲律宾船只一次又一次突破封锁。
由于习近平已将对南海主权主张的最大化追求纳入其政治纲领,北京无法或不愿意改变策略。 它也没有准备好使用军事力量赢得第二托马斯,只是冒着损害其区域和全球领导地位的更大目标的风险。
马尼拉的公关活动可能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只有菲律宾在藐视中国的灰色地带压力。 但自 2021 年底以来,其他声索国在对抗北京方面不断取得成功。越南已经 尺寸增加了三倍 其在南沙群岛的设施,建设新港口和配套基础设施,以向这些岛屿部署巡逻舰,这以前是中国的专有特权。 越南也 继续发展 尽管 CCG 每天都会巡逻,但 Vanguard 银行周围仍存在石油和天然气田。
甚至 较少提及 此后,印度尼西亚不顾CCG的经常骚扰,开发了金枪鱼气田。 尽管马来西亚也成为 CCG 的目标,但它还在 Kasawari 和其他油气田开展业务。
这些水上事态发展与不断深化的安全伙伴关系和针对中国行为的外交活动相匹配。 美国与菲律宾的联盟 更近了 至少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马尼拉正在深化与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安全伙伴关系。 费迪南德·“邦邦”·马科斯总统的政府已开始重建支持菲律宾 2016 年仲裁胜利的国际联盟,该联盟被其前任罗德里戈·杜特尔特搁置。 2022 年,印度、韩国和欧盟大部分国家 公开呼吁 首次要求中国遵守裁决。
马科斯政府也在探索提出申请的可能性 第二次仲裁 该案重点关注中国在南海的环境破坏。 2023 年 11 月, 马科斯建议 东南亚声索国现在应该就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进行谈判,这可能有助于打破东盟与中国谈判长达两年的僵局。
菲律宾并不是唯一进行外交努力的国家。 2023年9月,美国总统拜登访问河内 得出结论 美越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同一水平 越南与中国保持一致。 河内很快就与日本和澳大利亚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再往南,自 2021 年以来,印度尼西亚一直被不安地提醒,它实际上是海事争端的一方。 在CCG骚扰金枪鱼区块的勘探钻探作业后,印尼安全部门对中国的担忧日益加剧。 虽然这种演变因总统佐科·维多多 (Joko Widodo) 的相对不感兴趣而被抑制,但这种情况可能会在 2024 年发生变化。即将上任的总统兼现任国防部长普拉博沃·苏比安托 (Prabowo Subianto) 更有可能公开放大安全部门的声音,希望 推回 关于中国的胁迫。
安瓦尔·易卜拉欣总理领导下的马来西亚是个奇怪的国家,几乎没有提及南海问题。
南海将 仍然不可预测 2024 年。但势头已经转向有利于东南亚声索国。 如果不从灰色地带胁迫转向彻底的军事力量,中国就无法控制南海——而后者的代价将远远大于其收益。 唯一可行的前进道路是减少胁迫,转而与其他声索国开展务实合作。 但北京没有表现出改变水上策略的迹象,也没有意愿进行更有成效的外交。
格雷戈里·波林 (Gregory Poling) 是华盛顿特区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CSIS) 东南亚项目和亚洲海事透明度倡议的高级研究员兼主任。
#
帖子 中国失去南海战略海域 首次出现于 东亚论坛。
中国
特朗普总统任期将如何改变全球经济
特朗普赢得2024年大选,威胁对进口商品征税,影响全球经济。他的“美国优先”政策可能持续,世界需减少对美国依赖,加强合作。
Key Points
唐纳德·特朗普若赢得2024年大选,或对所有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这凸显了美国作为技术强国的地位,以及其内向型产业政策带来的全球依赖问题。
美国实施高关税和补贴政策对全球,尤其是中国和欧洲,造成影响。中国需应对工业产能过剩,欧洲则在补贴竞赛中投入大量资金。
- 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干预减少,未来政策或继续现有路径。世界需学习合作,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应对不断增加的全球挑战。
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如果唐纳德·特朗普再次胜出,他可能会对所有进口产品征收关税,这无疑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美国以其庞大的技术投入和创新成果,如研发支出和诺贝尔奖获得数量而闻名,从而确立了其全球技术霸主地位。然而,全球其他国家需要避免对美国的过度依赖,以免单一倚赖导致被动。
无论是特朗普还是哈里斯上台,美国“美国优先”的政策倾向仍然会持续。这一政策自巴拉克·奥巴马时期就已显现,目的是保持技术主导地位并重新控制工业生产。特朗普在其第一个任期选择通过对多数贸易伙伴征收高额关税来保护本土制造业,即使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承担较高价格。
现任总统乔·拜登虽以更礼貌的方式,却进一步加大了对来自中国的产品的关税,例如对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和电池等产品征收高达100%、50%甚至25%的关税。这些措施试图在气候紧急的背景下延缓能源转型,以保护美国制造业。
在全球范围,欧洲和中国面对美国的产业政策及补贴措施也相应调整其战略。中国需要应对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增加国内消费并寻求多元化的贸易伙伴。而欧洲则在补贴竞赛中投入巨额资金,试图与美国匹敌。然而,这些经济举措无疑正在损害世界经济,同时可能影响到如非洲大陆电力系统电气化等紧急需求的满足。
在地缘政治层面,大选结果可能带来不同的国际政策走向。欧洲面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的安全挑战,尝试通过结束与中国的关税战以获得贸易平衡,并在此过程中重新获取能源主权。另一方面,尽管特朗普政府可能继续保持干预主义的低调,但也不大可能在和平、气候变化或贸易自由化上有重大进展。
世界各国需警觉,尤其在特朗普如若重新执政且对对外政策向内偏移的情况下,全球合作及减少相互依赖的重要性将愈加突出。美国政策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而其他国家需独立构建其经济和政治战略,以应对随之而来的变化。
Source : 特朗普总统任期将如何改变全球经济
中国
特朗普的胜利对乌克兰、中东、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意味着什么
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引发担忧:可能改变乌克兰、中东政策,削弱北约关系,加强对华立场。国际紧张加剧,美国盟友关系或受影响。
Key Points
唐纳德·特朗普可能于2025年重返白宫,且共和党或控制参议院,这引发盟友担忧与敌人期待。在乌克兰,特朗普可能会迫使停火并承认俄罗斯领土收益,施压欧洲盟友。
中东方面,特朗普继续支持以色列和沙特,可能对伊朗采取更强硬立场,鼓励内塔尼亚胡行动。特朗普或将限制内塔尼亚胡以换取与普京就乌克兰达成协议。
- 特朗普处理中国关系可能更加务实,同时可能增加关税。亚洲盟友对其安全承诺存疑,尤其在台湾问题上。特朗普国家安全政策或更加不稳定,引发区域紧张。
唐纳德·特朗普预计将在2025年1月重返白宫,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配合下,这一前景引发国际盟友的担忧和部分美国敌人的欢呼。在乌克兰问题上,特朗普可能会试图以承认俄罗斯在乌克兰的领土收益为代价,推动停火,并迫使基辅和莫斯科达成协议。此外,特朗普可能会满足俄罗斯要求,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这将给欧洲盟友施加重压。
在中东,特朗普一直是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的坚定支持者,可能会对伊朗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这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目标一致。内塔尼亚胡试图击溃伊朗支持的实体,计划在黎巴嫩和伊朗展开行动。特朗普的政策可能助长内塔尼亚胡的积极性,同时为与普京的谈判提供筹码。
针对中美关系,特朗普可能延续其首个任期的策略,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包括提高关税,不过也不排除达成务实协议的可能性。同时,他对北约的承诺似乎不坚定,会对台湾及其他亚洲盟友的安全保证构成不确定性。特朗普与朝鲜的接触历史表明,其处理外交事务时可能挑战极限,增加东北亚紧张局势。
全球形势因特朗普的潜在外交策略而变得更加不稳定,尤其是乌克兰、中东和亚洲地区的紧张关系。所有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美国与其盟友的关系紧张,甚或促成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在特朗普上任之前,现有多方将竭力优化自身地位,以应对特朗普上台后的政策可能造成的复杂挑战。
Source : 特朗普的胜利对乌克兰、中东、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意味着什么
中国
西方可以从中国人工智能经济方法中吸取的三个教训
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应用中注重实用性、快速适应和从错误中学习,愿意接受不完美,通过实际应用释放人工智能的经济价值。
Key Points
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中国,尽管系统不完美,但企业通过快速学习和适应提升效率。例如,海底捞使用简单的人工智能系统“小美”处理客户互动,即使其并不复杂,但仍大幅改善了业务。
中国重视人工智能的实用性,如医院利用AI优化患者服务,以降低候诊时间,提高处理效率,着眼于具体需求而非尖端技术。
- 中国灵活调整AI应用策略,通过实践和错误中学习成长。例如,海底捞在智能餐厅技术受限时,采用员工与自动化相结合的策略,提升用餐体验,显示出其配置改变和适应的能力。
人工智能正在广泛应用,正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娱乐、学习和护理方式。从酒店到医疗保健、娱乐到教育,它正在重塑我们熟悉的世界。不过,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的速度并不一致。西方国家倾向于追求完美,企业在部署人工智能系统前通常耗费相当的时间进行完善,而中国走上了一条更具务实性的道路,强调速度和适应性而非完美执行。
中国企业往往愿意承担风险,接受人工智能目前的局限性并观察其结果。这种战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中国餐饮连锁品牌海底捞在2016年推出的小美,一个用于处理顾客预订电话的人工智能系统。尽管不够完美,但其通过每天管理数万次的客户互动,证明了在未达到技术顶尖水平之前,人工智能同样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中国在利用人工智能满足基本需求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相比之下,西方更多关注如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尖端技术,虽然新颖,但未必能立竿见影地影响日常生活。中国的一些医院通过人工智能处理繁杂但重要的日常任务,显著缩短了患者的就医等待时间,提高了医疗效率。
尽管快速应用人工智能带来了挑战,但中国企业从持续的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例子,如日本的长崎机器人酒店,因过于追求新潮而忽略了实际运用,导致了失败。中国企业则采用更为实际的策略,将适用且高效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服务中。
总体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中采取的务实态度,使其在多个领域中取得领先地位。尽管在技术复杂性方面仍存在不足,但这种接受人工智能缺陷并适时调整的方法,释放了其经济潜力,这也是为何在速度和适应性至关重要的领域,中国能够弥补技术缺憾,实现实践突破的原因。
Source : 西方可以从中国人工智能经济方法中吸取的三个教训